
持续经营的理解
理解:以考试为例,如果考生(会计主体)预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(持续经营),那么按正常高考的流程来备考,如果预计通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去获得名牌大学的入学资格,那么就要适用其他的相关规定了。
同样的,比如A企业明年打算破产清算,那么应当适用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等规定,如果依然按照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确认、计量、报告,会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A企业进行的各项经济决策。
【财政部会计司: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答】封闭式基金、理财产品、信托计划等寿命固定或可确定的结构化主体,是否符合持续经营假设?
答案:在持续经营前提下,会计确认、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。明确这个基本假设,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,按照既定合约条件清偿债务,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确认、计量和报告,而不是按照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处理因此,对于封闭式基金、理财产品、信托计划等寿命固定或可确定的结构化主体,有限寿命本身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成立。
四大会计基本假设
大白话:
想象一下,你要记录一个故事——一家小卖部的经营情况。为了把这个故事讲清楚、算明白,我们需要先定下几个规则:
会计主体:就像故事的主角,我们只关注小卖部自己的买卖,别人家的事儿不管。
持续经营:假设小卖部会一直开下去,不会明天就关门大吉,这样我们才能规划未来的账。
会计分期:把持续经营期间,分成一期一期来记,比如每个月算一次账,这样更容易追踪和理解。
货币计量:所有东西都用钱来衡量,不管是卖出去的零食还是进货的费用,这样大家都能明白。
讲原理:
会计主体:这是为了明确会计工作的界限,确保记录的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,避免混淆个人与企业、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。
持续经营:如果企业马上破产倒闭就得用《破产清算会计》的方法和原理来记账,只有假设企业不会破产倒闭,企业才能安心的使用历史成本计价,并为折旧、摊销等长期费用的分配提供依据。如果不这样假设,很多长期投资和负债的处理将变得复杂且不可预测。
会计分期:它帮助信息使用者定期的及时的获取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,便于比较分析和做出决策。没有分期,一年到头才看一次账,或企业出了大问题要倒闭了才记账,问题发现晚了可能就来不及解决了。
货币计量:在多元化的经济活动中,统一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,简化了交易记录和比较过程,使得财务报表具有普遍可接受性和可比性。